任正非传
孙力科
36个笔记

◆ 第一章 谁是任正非?

出生在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的任正非,祖籍便在浙江金华。

任摩逊希望自己的儿子在以后的人生中能明辨是非,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任正非”的名字,也就这样落定了。任摩逊和程远昭夫妻俩一共

程远昭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优秀女性的特质:勤劳、耐苦、慈爱、不服输

他理工基础雄厚,掌握了数门外语,而且文科实用水平颇高,对毛泽东思想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虽然由于父亲的背景原因,任正非在军队中除了一个“学毛著标兵”的口头嘉奖之外,再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嘉奖,但正是这些看起来的遗憾,让他养成了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心态

当时市面上的交换机种类繁多,程控交换机是其中使用价值最高的,同时,它对技术的要求也最高,需要投入的经费也最多。这种程控交换机可以用于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沟通,甚至还能展开长途交流。

◆ 第二章 踏上新征程

1991年,任正非等到了机会。这一年,邬江兴首次研发出万门级的04数字程控交换机,获悉消息后任正非大受鼓舞。纵使这个“第一”的殊荣不是他的,不是华为的,但属于中国,属于一个崭新的时代!任正非从邬江兴的成功中看到了中国人在通信行业中逆袭的可能。邬江兴的经历与任正非特别相似。他是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的院长,比任正非小10岁。他和任正非一样是军人出身,同样对“中国人永远无法造出大型程控交换机”的断言嗤之以鼻。

这年秋天,任正非带着一队企业骨干踏上了去美国考察的征程。一路考察,任正非有了不同的感受。美国的汽车乘坐起来更加舒适,看到的楼宇也更高,他的感叹虽不至于像明治维新的股肱臣僚岩仓具视和他远赴欧美参观的使节团那般“始惊、次醉、终狂”夸张,但也同样对美国的科技成就发出感慨:我国的国土与美国基本相当,但荒漠、大山、高原面积大,余下的土地承载着十几亿国民。加之缺少教育经费,文化素质偏低,人口增长快,田边地角均被挖空,何来的草地、山林呢?

任正非原以为公园的核心地带又是一片科研基地或技术工厂,但走进以后发现里面竟然是一座原始森林。“从森林到工厂”,在此刻的任正非看来,或许正是中国的通信产业需要经历的一条曲折而又漫长的道路。出于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的崇仰,任正非走出中央公园后没有急于赶往下一个科技城市,而是走进自然博物馆,继续参观。出乎意料的是,自然博物馆中陈列着的各种珍奇精品和古迹文物让他和团队成员大开眼界,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甚至连一个角落都没有参观完,这让任正非铭刻于心。

结束了这次美国之行,任正非等人从洛杉矶登上了返回深圳的飞机。在飞机上,任正非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后来他曾回忆当时的想法,表现出了对国家科学教育深深的隐忧:“越繁荣就越发展科技,越发展科技、越重视教育就越人才辈出,越人才辈出,经济就越繁荣,如此走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圈……美国将经久不衰。”

客户的质疑和反对。最典型的是河南商丘的邮电局农话科长张荣钧。这位张科长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机器(资料上写的是用户机,这里改成机器就行)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如意,“尤其是雷击问题更是令人头痛”。1993年这一年,任正非有得有失,但绝不患得患失的他早已认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 第三章 华为新起点

任正非说,他不会以一时的成败来论英雄;华为的企业文化,其精髓不在于百战百胜,而在于在战局不利的状况下培养出风险抗拒能力。显然,正是这种抗拒能力,成为华为至今仍能在国际市场上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 第五章 “狼”行天下

任正非知道,李一男长于技术、短于管理,因此他觉得李一男不擅长管理这一条注定了港湾在巅峰之后一定会滑向低谷

经过这番折腾,李一男到底还是没有彻底离开华为,而任正非三番五次对李一男的“委任”,也足见他的爱才之心。更关键的是,任正非“降服”李一男既不失华为的脸面,还留住了人才,为华为的持续发展积蓄着人才的能量。因此,在与李一男的博弈中,任正非完胜。

◆ 第七章 华为、思科大PK

毕竟华为的产品已经成为中国通信产品体系中的代表,华为在美国栽跟头,其余的中国产品也许就没有再战的勇气了。

为了稳住军心,任正非给出了最高指示:“敢打才能和,小输就是赢。”

任正非则从华为的立场出发,言明“自己没有上市,公司上税、守法,对客户和员工负责就可以了,华为不需要抛头露面,针对外界的各种说法华为也从不解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场角逐中,一些中国媒体也站在了思科这边,这着实让人为华为担忧。

要想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大型企业,不单需要革新市场、优化产品,更需要加强与媒体之间的联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结交同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便在与对手直面竞技时随时应对。

郭平真诚地邀请两家律师事务所的一些顶级律师来华为,事先告诉了他们华为的经营方略,然后让他们全面地领略真正的华为。

律师们向华为献出一条妙计:紧抓“私有协议”这个字眼,在这方面做足准备功夫,而反击的理由即是思科运用“私有协议”在市场上大搞垄断。这样一来,华为在反击思科时就显得更名正言顺,这自然好于一味地退守和隐忍。

“私有协议”,即是“在国际标准组织实现网络互联互通而制定标准和规范之前,某家公司产品先进入市场而形成的标准”。

2003年3月初,在美国和德国举办的电信设备展览会上,人们再次看到了华为那阳光自信、积极乐观的形象。

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世纪之讼”在双方的战略妥协下落下幕布。思科保住了世界通信霸主的地位,从此不再趾高气扬;华为在美国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并因这场大战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从此,不论是美国还是东半球的国家,都愿意和华为做生意,华为在国际市场的业务量开始出现令人可喜的翻番式增长态势。

钱伯斯在与任正非过招之后,开始对华为“暗送秋波”,并在2005年主动访问华为。通过这次访问,钱伯斯更加明确地断定,思科未来的竞争对手很有可能不在欧洲,而在亚洲东部的中国。

一如倪光南在总结“世纪之讼”时所说的那样:“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大量的知识产权非常重要。之所以华为的知识产权技术能够站得住,就是因为自己开发了整个软件系统,可以在这个产业里面不至于受到人家的压迫,赢得最后的胜利。”华为的胜利,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 第八章 “华为精神”

财务管理地位极重,小到每一个产品的定价评估和成本计算、大到企业在一段发展时期内的收支盈亏等,没有财务的参与,都是行不通的。

在华为的年度报表中,一组数据更显示出了财务危机:2003年,华为的利润率还保持着较高的19%,可到了2007年骤降为7%;2003年的净利润率保持在14%,2007年则下降至不到5%。

经过讨论,任正非和众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要继续向IBM公司学习,不单要学习IPD等管理模式,更要在财务方面借鉴经验弥补不足。

◆ 第九章 以人为本

若从时代的角度出发,促使华为一步步迈向制高点的最关键因素则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不单是任正非,几乎所有的华为人都这样认为:销售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没有销售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学者沃伦·本尼斯曾说:“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任正非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就等于从根本上避免了风险,获取了收益。

他最推崇任正非的一句话就是:“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

根据二战名将曼施坦因的分析,军队中最不需要的高级干部就是这种“不聪明而勤奋”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开创的思维和前卫的意识。能力和智慧不出众,越是兢兢业业,越会对整个团队造成危害。

◆ 第十章 一切都只为客户

见老总将皮鞋送给自己,两位主管万分尴尬。任正非不是在送礼,而是通过皮鞋这个媒介提醒他们:你们动的脑子很多,这很好,但可惜你们走的路真的是太少了!

◆ 第十一章 新征程,新华为

云计算的地位并不亚于“互联网+”。有人曾预料,云计算的广泛应用,甚至能够将现代信息产业引领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第三次IT技术革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最后修改:2022 年 12 月 31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