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看纪录片《西南联大》第一集,西南联大,感触良多,一个关键词则为西南联大之团结合作,互相退让令人感触良多。

本片的第一集《八音合奏》围绕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长展开,从他们各自的经历、性格、理念、方略,探究三校可以成功“联合”的原因;同时,展现这“共同的经验和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走向——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在五四时期得以创造、发现和孕育,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在这三大师的背后,实际上是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身影。

一代大师者也,三校合办,得有个家底,在战中北大、南开均损失惨重,主要家底来自清华,于是梅先生担当重任,三人中做事最多。

正如冯友兰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写到的那样:“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1937年7月,平津陷落。8月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

1938年,三校在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结束使命,各自北归。

西南联大成立以后,三位校长成为联大最高权力机构——校常委会的常务委员,而最年轻的梅贻琦成为联大的实际掌舵人。在空前的国难面前,没有职务高低,没有论资排辈,共同的目的是:坚持办学,联合到底。三个人各自的担当、退让、隐忍,成就了西南联大联合办学的成功。

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人,是中国大学办学第二次大进步的主要推进人选,

蒋梦麟《西潮》中记录了那段历史。

先后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三校彻底沦陷,喜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时的惨痛,正如纪录片中所说“那时的事,很难用现在的语言说清”。

钱穆《师生杂谈》中记录了那段岁月。

蒋梦麟的“让”,张伯苓的“退”,是西南联大得以维系,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唯一一所坚持下来的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三人校委会,成就了当时一段佳话。

宋天伦

2019.1.15

参考文献:纪录片《西南联大》|《八音合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合何以可能?

最后修改:2019 年 07 月 17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