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工作结束的早,回到住处读完了这本《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筹划着什么时候给自己配备一台汉王黄金屋。读完本书又一个小灵感——根据标题做完思维导图,基本就掌握了本书脉络。
看完此书,颇有一番感悟,想写来跟大家分享。写作究竟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呢?这让我想到遇到的许多人。
壹 · 输入输出使人充实
在公交、地铁还是高铁上,总是可以遇到几个喜欢开着外放刷抖音的乘客。相比各位读者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时不时还能听到一阵爆笑。乘坐公共交通时看到刷手机的人是日常,看到读书人是不寻常。但它们两者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喜欢刷抖音的乘客,除了带给其他乘客噪音上的困扰外,关掉手机的那一刻,他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空虚与疲惫。看书的乘客,也许刚开始时是平静甚至无聊,但时常有一两句金句挑起他会心的微笑。合上书的那一刻,内心满满的充盈。
写文章也是如此。
你花两个小时看电影、看综艺、刷抖音,和花两个小时写一篇文章,结果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你在消费别人创造的产品,你是被接受、被喂养的姿态;而写作,是你在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作品,你是创造者、供养者,写作是思想和灵魂的绽放,与前者完全不一样。
贰 · 充盈使人摆脱烦恼
我问一个喜欢刷抖音的朋友,“你为什么喜欢刷抖音呢?”
回答是:“上班/上学太累,回到家什么也不想做,刷刷小视频放松一下,刷小视频多快乐呀。”
可是,这样短期的快乐真的可以使人摆脱烦恼吗?
人们常常因为生活不如意而烦恼,常常因为求之不得而痛苦。每每此时,就去找一些途径快速刺激大脑分泌激素营造一种快乐的感觉。好像世界都充盈了,但这不是长久的充盈。那些烦恼终将由于认知的匮乏而越积越多。
大多数人在职场上的困惑,无非就这么几点:·钱赚得不够多:薪水太低,买房太贵,买车太贵,买包太贵,简单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职场地位不稳:没有行业江湖地位,随时都有可能被炒掉、被调岗,跳槽也跳不出一个好身价。·才华无人赏识:能力很强,业务很牛,觉得上司或者老板很蠢,自己的价值一直被低估,自己是千里马,但是找不到伯乐。·社交圈子不高级:工作场合的圈子有限,没有机会扩展社交圈,或者没有途径进入更牛的圈子。这四个问题,基本可以涵盖90%以上的职场问题。
要想真正的摆脱烦恼,就去阅读,武装自己,找到认知变为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而不要一味的逃避,不正视问题。
偷懒是人的天性,逃避是人的武器。但正是太多的人这样做,“反人性”才显得尤为珍贵。如果在一个人人都恨勤奋的社会,偶然一两个懒汉反而成了稀罕品。但别忘了,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常常是比我牛x的人比我更努力。而大多数人是在混日子,于是勤奋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叁 · 反人性使人强大
其实阅读、写作本身是一件有些“反人性”的事情。那么人性本来是怎样呢?
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大脑思考其实比物理活动要更消耗能量,于是人类为了尽量减少消耗,就进化出了一套本能:拒绝或者减少思考。
当年的人类为了活下去,必须减少耗能。但是在这个时代,物质种类极大丰富。就拿吃东西为例,少吃点,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只有好处。但看到美食还是忍不住多吃一点。
这就是人性,人性指引我们不断汲取能力,减少耗能。但这个时代需要的,是适当汲取,增加好能。简言之就是需要人们不断的输出,才可能成为把握未来的舵手。
不要因为人性而牵绊自己前行的脚步,否则就改变它!
肆 · 抛弃病态的完美
常常听到有人说:
“既然做不到最好,干脆别做。”
“反正写了也没人看,随便敷衍一下。”
态度上的完美主义可以使人做事情力求完美,精益求精,取得更好的成绩,但病态的完美主义,因为追求完美而限制了自己输出的步伐,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很可惜的。
思想上的完美主义是只关注自己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完美画面,幻想着最完美的结果;对事情抱有过高的期望,但实际和现状差距很大,结果当然就会产生挫败感,然后就越来越不想做,最后思想上的完美主义就只能让自己成为“行动上的矮子”。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现在如果有机会,就常常会跟最好的朋友讲“工作闲暇时,要记得积累未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就以我自己为例,大学学了非计算机专业,但靠着自己的努力,四年里积累了超越同届计算机专业同学的知识,毕业找到一份说得过去的计算机相关的工作,认识了一群大佬。
希望未来的你,也会被人记住,写作恰好就是很好的方式。